临潭县产业扶贫工作掠影

发广告找微总 1000+人已得到帮助

提示:武威便民信息发布请加微信cairen0123,目前发布信息有公益援助优惠,全城最低价5元/天起,商业广告15元天起,即将恢复原价。

  “西正开的夏菜,户神宝的药,农盛的湖羊满圈跑;龙元山的蜂蜜,马德的牛,庄稼汉的杂粮利健康……”群众自编的一段顺口溜,形象展现了临潭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潭县把产业扶贫作为保证脱贫质量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谋划布局乡村旅游、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接地气、见实效、暖民心的产业脱贫之路。

  打生态牌 吃上旅游饭

  “以前守着巴掌大点儿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古战镇古战村村民刘吉忠感慨地说,去年以来,县上开发古战阿子滩大景区,周边成了休闲旅游好去处,游客多了,开办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了。

  近年来,像刘吉忠这样,通过开办农家乐脱贫的农民,不在少数。

  临潭不仅有旖旎秀美的冶力关,还有悠久神秘的磨沟文化、江淮遗风,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围绕这些资源优势,临潭县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把脉,确定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冶力关大景区、古战阿子滩大景区和百里洮河风情线为切入点,把全域旅游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方向,同时深入挖掘洮州文化、江淮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探索“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旅游+赛事”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如今,移步缓行在临潭县八角镇、冶力关镇和古战镇等地,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

  乡村旅游在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为本地旅游产品和农特产品销售插上了翅膀。

  临潭县着力挖掘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家庭手工业作坊,推出了洮州刺绣、庄稼汉杂粮、民族服饰等本土文化旅游商品。一些原本农户家里的“山货”“土货”,逐渐成了“抢手货”。

  据统计,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70.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5.7%和10.1%。

  牛羊满圈 养殖谱新篇

  “过来看看,基础设施搞好了,羊在这里享清福!”卓洛乡农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苟海龙自豪地介绍着他的“羊世界”。

  2018年,苟海龙在家乡创办了养殖合作社,引进了湖羊养殖项目。起初,由于气候、海拔等原因,湖羊繁殖受到一定影响。苟海龙果断打破传统养殖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和规范养殖,依托甘肃农业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的科研团队,完善了湖羊合作社规范管理系统和科学育种系统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智慧牧业建设。

  经过一年多,农盛养殖合作社的湖羊从刚开始的1600只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只,成活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马德是新城镇兴牧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经也是贫困户,但他不等、不靠、不要,靠着一手养牛的好本领,带领村民养殖牦牛藏羊,有力“驮”出了新城镇南门河村的致富路。“我们的合作社养了450头牦牛、200只藏羊,共带动74户贫困户脱了贫。”马德高兴地说。

  合作社组织带动,既“输血”又“造血”,贫困户有了稳定增收的途径。2019年,临潭县共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1家,全县有6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从农民到股东的华丽转身。

  技能培训 蓄力强后劲

  如何让群众聚在产业链、富在产业链?如何积蓄富民产业实力、增强发展后劲?临潭县找到了答案——培训群众劳动技能。

  初春的八角镇,乍暖还寒。由于是旅游淡季,农家乐老板李燕燕正忙着“充电”,提升烹饪水平。

  “开农家乐除了要干净、服务热情以外,还要有一手好厨艺,这几年游客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也学着适应不同人的口味,川菜、粤菜、湘菜等都有所了解。”李燕燕说,去年刚开办农家乐时,只会做简单饭食的她可愁坏了,若请厨师,增加成本,而且短期招聘人家也不愿意来。由于饭菜质量一般,去年或多或少影响了收入。

  去年年底,听说县里要开办烹饪班,李燕燕抢着报名。如今,她学成归来,在反复练习之余,对今年的旅游旺季充满了希望。

  一技在手,脱贫不愁。为了让更多和李燕燕一样的农村劳动力掌握就业技能,找到致富门路,临潭县持续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员、牛肉拉面师、中式烹饪等就业技能培训。2015年以来,全县培训贫困农牧民2.9万人次,年均输转富余劳动力4.5万人、创收7.04亿元。通过邀请专业技师进行授课,让参加培训的群众学到本领,培训课堂由室内发展到田间地头、扶贫车间,引导群众拓宽致富门路,为全县脱贫攻坚和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武威便民加微cairen0123
关注微帮公众号
拼多多大额优惠券
微帮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