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通渭文化产业发展】沃土:小县城人人喜丹青

发广告找微总 1000+人已得到帮助

提示:武威便民信息发布请加微信cairen0123,目前发布信息有公益援助优惠,全城最低价5元/天起,商业广告15元天起,即将恢复原价。

  沃土:小县城人人喜丹青

  “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多年前,著名作家贾平凹以《通渭人家》为名做了一篇文章。文章让没有听过这个地名的人知道了甘肃有一个地方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崇尚读书,家家都挂着字画,对于纸片和字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珍惜之意。

  时隔多年,通渭县整体条件随着经济发展好转,缺水的状况也得以缓解,通渭县的书香更浓了。2014年8月16日上午,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暨《书画频道进万家——走进通渭》大型电视现场活动举行,通渭县城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齐聚此地。

  首席记者张子艺

  文化深厚诗书传家悠久长

  “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现当代书法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沟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左宗棠的字。在另一家,一幅巨大的中堂几乎占了半面墙壁,纸张发黄变脆,烟熏火燎得字已模糊不清。主人不知是谁的作品,说是他爷爷在世时就挂在老宅。去讨教村中老者,才知道这是一位小学教师所书。把一个小学教师的字几代挂在墙上,这令我吃惊。”在贾平凹的《通渭人家》,通渭人对字画的痴爱,跃然纸上。

  通渭自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家们在通渭县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属于“仰韶”和“齐家”文化,考古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千年前历史看甘肃。”一铲子下去,先民们生活的遗迹就露出真容。

  综观通渭文化历史,东汉时期有为我国五言诗的成熟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近代有赵荣、牛树梅、李南晖等文化名人,当代有大陆首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和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

  自古以来,通渭人重视耕读,钟情书画,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有“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称;通渭从事书画创作者达1万多人,有县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1200多人;“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全县10万户人家,几乎家家有字画,收藏总量在150万件以上;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一年期间,通渭县书画交易达到了18.6亿元。仅2014年8月11日到16日通渭县第四届书画艺术节期间,通渭县书画交易高达3.8亿元,参观人数约6万多人。这种种表现形成了“通渭现象”。

  村民花8万元买下一幅字画

  “要人格好,人品贵,才能把他的画挂在堂屋呢。”通渭县平乡镇草坡村魏家庄65岁的村民魏志廷,指着自家堂屋里挂着的一幅字说,“张叔铭做事公正,孝敬父母,就要这样的人写的字才要好好挂起来。”

  前不久的一次书法交流活动中,魏志廷花了8万元钱,买下了一幅名家作品,这在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通渭来说,算得上一个大事件。人们频频追问他花费巨款买下这幅画的心路历程——一个普通的农民,用可以在县城买下小半套楼房的价格,买下一幅不能吃喝的画,确实令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他家宽敞的堂屋里,墙面没有一处空白,一进门就挂着中堂画,其他几面墙上,挂着富贵牡丹,挂着山水画。地面上摆着巨大的瓷器花瓶,墨色浓郁。零星的小古玩摆件数不胜数,对于上面这个问题,魏志廷笑眯眯地解释了好几天:“就看着好呢,图个乐呵。祖上几辈子都爱书画,我爷爷我爹都喜欢,以前家里有许多他们收藏的字画,虽然现在没有留下什么,但是我要把这个事情延续下来,以前手头不宽裕,想买也不行。”他的儿子,也继承了父辈们的这一传统:“儿子在外头包工程,也爱收藏个书画,孙子一个16岁,一个11岁,都爱写字画画。”

  7岁小儿描出篆书的传奇

  刘海今年11岁半,他半倚着拿着印章盖在自己的作品上,小小的个子,和巨大的画案形成明显的对比。小学教师的父亲站在旁边,笑容满面地看着儿子。2013年,刘海在石家庄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在全国性的比赛中拿大奖。2014年,刘海再次参加了这一比赛,毫无争议地获得了一等奖。

  有句话说,“文学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学家。”刘海的父亲、通渭县西关小学教师刘永胜,按照这句话坚定不移地培养着天赋良好的儿子。“他从篆书开始学习,后来临《欧阳询九成宫碑》古碑帖、《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现在他看过的古碑帖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我们不打算让他以后大学上书法专业,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匠人,要让他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要想成为好的书法家,先要练内功,提高文学修养。”

  这套古代培养读书人的路子,刘海的父母用在了儿子的身上,得到了良好的反馈——他并不是只会写字的“小匠人”,在全国作文大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平时在学校,他经常是全年级第一,每一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厚厚的那叠奖状无声地说明了这家小主人的良好发展。发现儿子的书法天赋略带传奇色彩:“他7岁那年,到当老师的舅舅家里玩耍,回家时手里拿着两个篆书大字,一个是鸟,一个是马。我死活不信是他自己看着字帖写的,第二天亲眼看着还不太会写字的他拿着毛笔描出这两个字,这才开始从书法方面培养他。”

  这样的例子,在满溢着书香的通渭,并不算是传奇。因为“娃娃们从小就看着家里堂屋里挂着的字画,会写字了就信手描两笔,淘气些的孩子甚至还蘸了墨,在挂的字画上写。我小时候,就在家里的字画上描了几笔,回来就被我爹揍了一顿。后来开始做书画生意,发现许多老字画上,孩子们描过的不少,还有一些明显就是儿童写的‘上中下,人口手’这种简单的字,孩子们才不管呢,于右任、左宗棠的字画都敢描。”经营着一家画廊的老板陆伟华说。

  孩子们从小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互相攀比娃娃的字好,成了通渭家庭之间不动声色的一种竞争,“张家娃娃字写得好,家长们就有面子,一起玩的李家娃娃看到了也就跟着好好写了。”通渭县宣传部干事牛建军说。

  打造全国书画基地通渭在行动

微帮便民信息总站weibang78
发广告接单加客服cairen0123
拼多多大额优惠券
淘恋找对象关注【免费】
关注微帮联盟
微帮推广